人文荟萃,三宝聚集,这是名耀中国禅宗史的百丈祖庭

这是一个明媚清新的早晨,细小的云片在浅蓝明净的天空里泛起小小的白浪,晶莹的露珠在翠绿的竹叶尖摇摇欲坠。 终于,一阵微风柔和地吹过,有一颗小小的露珠坠入井中,荡起一圈涟漪。 一个稚嫩的少年正在井边浣巾,他探头望向井中,却见一青一黄两条神龙于井...


这是一个明媚清新的早晨,细小的云片在浅蓝明净的天空里泛起小小的白浪,晶莹的露珠在翠绿的竹叶尖摇摇欲坠。

终于,一阵微风柔和地吹过,有一颗小小的露珠坠入井中,荡起一圈涟漪。

一个稚嫩的少年正在井边浣巾,他探头望向井中,却见一青一黄两条神龙于井中嬉戏,摇曳生姿、怡然自乐,他不由看入了迷。

木尊,要吃饭了!

师父的声音从斋堂传来,唤回少年的心神,他用清亮的声音向师父应好,音声如钟。

少年将洗干净的衣巾妥帖地装进木盆,抱起木盆准备回寺院去,离开之前他又探头向井中一望,那两条神龙已经不见踪影。少年摇摇脑袋,只当刚才的奇遇是自己的南柯一梦,做不得真。

山不在高,有德则名;

井不在深,有龙则灵。

少年俗名王木尊,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倘若我说出他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百丈怀海,想必世人都会恍然大悟,并发自内心地赞叹。他正是中国禅宗史上赫赫有名的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而二龙嬉戏之地乃他落发出家的西山寺(今长乐龙泉禅寺)。

小时候的木尊跟随祖母到西山寺进香,小小的他抬头看佛像,十分好奇,指着佛像问祖母:此是何物?

祖母答是佛,木尊心想这佛长得和人差不多,就对祖母说:看他与人无异,我将来亦要做佛。

18岁时,木尊便在西山寺落发出家,侍候慧照法师。

他好学上进,平日里持戒、坐禅、诵经,戒、定、慧三学都能勤勉奉行,师父十分喜爱他。

越是喜爱,师父就越清楚木尊是要成大道的人,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他把木尊叫来身侧,悉心嘱托。

于是,少年木尊背好行囊,离开了从小生长的家乡,如同《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行脚四方。

他在江西洪州得法于马祖道一,后住洪州百丈山,创立禅院、弘扬顿教,成为一代禅宗巨匠。

得道后,木尊复归西山寺,咒立大石柱十六根(每根高六米、圆周二米、重四吨半,今仍屹立于大雄宝殿内),创建法堂、兴立道场,弘扬佛法、盛况空前,法雨遍施八闽内外,留下龙井、龙柱、流米佛等稀世之珍。

咸通年间,懿宗皇帝有感于怀海禅师之济世美名与井现青龙之祥瑞,特赐匾额龙泉禅寺,沿用至今。

可以说,龙泉禅寺实乃名耀中国禅宗史的百丈祖庭。

乾隆年间长乐县令贺世骏作《龙泉禅寺记》:

涧古松幽,顿浣尘怀。抵山门云窝静壑,花木清香。石柱屹然,龙井澄澈。玉带宛在,米佛犹存。摄衣高峰,排徊四望。则见御笏东朝,首石西峙,筹石拥其北,溟海珍其南。

其中的石柱即龙柱、米佛即流米佛,二者与龙井并称为龙泉三宝。

龙泉禅寺正因龙井得名,传说当年怀海禅师于井畔浣巾时曾见青黄二龙嬉戏于井底,为《淳熙三山志》所载。

千百年来,虽随古寺一同历经无数兴衰,却至今仍然泉水清冽,可以正常饮用,令见者称奇。

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七月大旱时,王和县曾以诗投井请雨。

龙泉禅寺的后崖有一形如元宝的巨石,巨石中雕有一尊站立佛像,此佛慈眉善目,酷似弥勒,人称流米佛。

相传龙泉禅寺建成后,每天都有白花花的香米不断从石佛肚脐中流出并且每天流出的米总是刚好让寺内僧众、游方僧人及土木泥水工人吃饱,不多一两不少半钱,比秤称斗量更准,甚是神奇。

煮饭时,从寺中飘出的香气弥漫整个长乐。这使龙泉禅寺声名远播,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善男信女前来拜佛,顺便尝一尝流米佛流出的香米。

后有人妄生贪念,希图多出些米,便捅大其脐,谁知适得其反,石佛不再出米,肚脐处也不复其形。

唯有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每年供佛之时,流米佛前都被摆上数盏供灯,以期福报绵绵,财源滚滚。

材大难为用,既浮还复沉。空山风雨夜,时作老龙吟。这首古诗,说的是当年王木尊重建龙泉禅寺时,在农历四月初八、也就是佛诞之日,他施起佛法,从龙井中吊起十六根大石柱,立于大雄宝殿之中,这就是传闻中的咒立石柱。

因为一些原因,第十六根石柱浮起又沉,无缘用于建造大雄宝殿,因此时常在井底嗟叹。

龙泉禅寺还是历代人文荟萃之地,留下许多名人墨客题字,如宋代朱熹曾到此游览,题有朝阳魁龙等摩崖石刻。

此外还有众多优美诗句传颂,如:

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邑人高秉《游龙泉感怀》诗惟有残僧愁独坐,松房半掩五峰青,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明代工部郎中邑人谢肇《初夏同陈鸣鹤宿龙泉禅寺夜闻僧课有作》诗漏转莲花心池寂,一天松霞满阶苔,透出一种孤寂的气氛;

明代闽中诗坛领袖、闽县人徐《龙泉古寺》诗祖师金骨何须问,且读清规悟正宗,则点出龙泉禅寺与百丈怀海禅师的血脉关系。

1200多年前,龙泉禅寺是百丈怀海禅师慈悲救济众生的起点,他以少年之姿在此地落发出家,再走向天下,光大如来戒法,将佛法远扬。

1983年,一位气宇轩昂、意气风发的青年跟着师父来到这里。

青年第一眼见到的龙泉禅寺,毫无千年古刹、百丈祖庭的气派,甚至不像个寺院。

天王殿是牛栏,观音堂堆牛粪,殿堂与寺房,圈羊的、喂猪的、关鸡的、养兔的都有。院墙内外,鸡飞狗叫,牛嗥羊咩。

没锅没灶,没碗没瓢。从街上买来必要的蒸煮器具,就贴着墙壁垒灶煮饭。刚捡来的柴火不太干,烧火时,满屋都是火烟,呛得人咳嗽流泪。

原来的僧舍也成了猪舍牛舍,睡席只能铺在走廊上。山下的信众给他们送来一些稻草,垫在睡席下面,青年就这样跟着师父睡了几个月。

瑞淼上人

他的恩师瑞淼上人看见千年禅宗祖庭沦为畜牧场,百感交集,发愿矢志恢复古刹,振兴祖庭。

青年从灵岩山佛学院毕业后,就在灵岩山寺的苏州市佛教协会工作,自然环境山清水秀,个人发展前途似锦,跟着师父来到这里,他却没有一点怨气。

师父不忍圣教衰、振兴祖庭誓愿宏深,然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于是青年毅然担当起重兴祖师道场的重任,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不久,恩师瑞淼上人示寂,青年继志勠力、不辞艰劳,发愿使山门重新光大,为恢复龙泉荣光殚精竭虑。

从1983到1987年,四载披肝沥胆、奋发砥砺,重修大雄宝殿、再塑佛像、新建山门。青年来时荒草丛生、梵呗绝响的龙泉禅寺,重现祖师道场威仪,经声佛号又起,晨钟暮鼓再鸣。

对光大宗风,青年未曾有过丝毫懈怠,如此兢兢业业四十载,莲花山中矗立起长乐第一丛林。

如今的龙泉禅寺,山门光大,佛像装金,诸殿排列,巍峨庄严,人头攒动,再现辉煌。

山门左右两边分别置有两只巨大石狮,遒劲挺拔;放生池池绿水澄,天王殿、大悲殿等与西山旧址连成一片;慈悲观音像端庄静稳,玉佛殿、法堂、禅堂等一应俱全。

古人所谓涧古松幽,顿浣尘怀。抵山门云窝静壑,花木清香。石柱屹然,龙井澄澈。玉带宛在,米佛犹存。摄衣高峰,排徊四望。则见御笏东朝,首石西峙,筹石拥其北,溟海珍其南的龙泉盛景为之再现。

广禅法师

这显然离不开,当初的青年、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筚路蓝缕四十载的付出。他是广禅,现任龙泉禅寺方丈。

广禅法师慈心哺育,兴办农禅培训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广禅法师为福州佛教与地方文化做了杰出贡献,得到众人景仰,被选举为福州市八届政协委员、长乐区十届政协、福州市佛协副会长、长乐区佛协会长。

千年来屡经兴废的龙泉禅寺,一度寺院与佛像皆毁,唯独百丈禅师像一直被保存下来,广禅法师把这视为神奇的因缘。

《释门正统》载: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

《百丈清规》全面论述了丛林建设、学习修行、待人接物、看待世事等各方面的内容,是古往今来各大丛林中所奉行的警语。

广禅法师认为,这是百丈禅师对佛教中国化所作的重大贡献。于是,他在此百丈祖庭修建了一所纪念堂,奉祀百丈禅师,并设立百丈清规碑廊。

龙泉禅寺的碑廊上刻有目前全国唯一、全文8万多字的《百丈清规》。

如今步入山门,纪念堂就伫立在水波潋滟的放生池池畔。堂中,身披袈裟的怀海禅师塑像手执拂尘,结跏趺坐在石台的上,清矍的脸上写满对众生的悲悯。

身前仅有一案一桌,两侧各有长明灯和香烛,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装饰摆设,方桌上的小铜炉早已香熄烬灭,把空旷的大堂衬托得更为孤寂清冷。

塑像身后高悬一方横匾,上书赵朴初亲题的高山仰止,正是怀海禅师一生的真实写照。

百丈禅师所倡导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神,对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弘扬百丈精神,首先必须从寺院自身做起,坚守祖师传下来的道风,不辍劳作是基本要求。

龙泉禅寺素有农禅并重之风,寺僧亲自耕种各种时令蔬菜,尽可能保障日用蔬菜的需求。菜地旁竖立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标牌,提示僧众弘扬百丈精神,精进砥砺,耕耘不息。

两序僧众在动中参禅,春耕秋收,日月在修行与劳作中不停更替,农作不仅能砥砺心志,也是动中参禅功夫日用的体现。

劳作的广禅法师

人们走进龙泉禅寺,经常会看见寺僧们劳作的身影:洒扫庭除,浇菜种花,整地砌坡,修墙补瓦……祖师的精神常在,百丈的禅风不息,龙泉禅寺才能穿越时光,梵音远扬。

光阴流转、春去秋来,又一个少年在灵岩山佛学院求学修行,九载光阴,他勤修戒、定、慧三学,成绩优异,留在灵岩山佛学院担任教务长,前途大好。

此时他收到了剃度恩师广禅法师的信息——师父想把龙泉禅寺交到他的手上。

望着窗外的雨,耳畔还回响着师父殷切的期盼,他脑海中闪过无数的画面:少时不远千里求学于苍茫辽阔的青海,修学前往朝拜妙华慧炬的普陀山,如今修行在拙政问雅的苏州……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走过万水千山,历经世事沉浮,最后,他想到的是师父在龙泉禅寺辛勤的身影、是百丈禅师在书本中穿越千年依然闪光的智慧……他决定,他要回到师父身边去,光大祖师门庭!

这不由让人想起,佛经中对传灯的描述。

《大智度论》中说:所以嘱累者,为不令法灭故。汝当教化弟子,弟子复教余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然余灯,其明转多。

百丈禅师的灯火,破暗照明,照亮了世间众生,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广禅禅师用自身的光芒点亮传德法师的心灯,以灯传灯、以法传法,法正心灯、心灯不灭,正法度人、菩提俱现。

曾经初出茅庐的少年,现在已经成长为统领龙泉禅寺僧众的住持——传德法师。

所谓住持,《圆觉经》卷上云:一切如来,光严住持。通晓教义、以众人心为心、续佛慧命的传德法师再合适不过。

百丈精神由怀海禅师起,经过隐元隆琦禅师和海济禅师的发扬,迎来瑞淼上人与广禅法师的中兴,现在接力棒来到传德法师手中,必将带来新时代下焕然一新的龙泉禅寺。

修行道中路漫漫,信愿行解于一体;惭愧谦卑汇感恩,道心坚固不退转。传德法师始终谨记师父的教诲和心愿,以修复祖庭为依托、以加强以道风建设为根本、以信仰建设为基础,弘扬佛法、利济群生。

千年古刹,时逢盛世。传德法师将秉承先人遗志,发挥禅宗文化优势,宣传禅宗文化正能量,带领龙泉禅寺重新焕发出青春与活力,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谱写新的篇章!

一个平平常常的三月天,乌云围在一起,细蒙蒙的雨丝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龙井上聚起一团雾蒙蒙的烟。

正在田间劳作的传德法师欣喜地抬起头,细雨落在他身上,也落在龙泉禅寺的土地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他想今年的龙泉禅寺应当会有个好收成。

千年之前,有一滴露水落在龙泉禅寺,得见浣巾的少年木尊,与他共观二龙嬉戏于井中。

这滴水在天地的热气中,不断蒸发、凝结,再以雨水的形态降落。

在不断回归龙泉禅寺的过程中,它看见一个个胸怀天下的有志之士在这里将身心奉尘刹,弘法利生、普欲度脱一切众生,它见证着龙泉禅寺的千年兴衰,更见证着龙泉禅寺千年不息的百丈禅风。

这是龙泉禅寺的过去,也是龙泉禅寺的现在,更是龙泉禅寺的未来。(图/大菩文化 长乐龙泉禅寺 文/妙桃)

 
 
 
 

相关文章